说到现在的“去产能”,很多人要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那是一次全行业的失业危机,全国总共有超过2000万城市国有企业职工失去了工作岗位,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被波及到的人,现在想起,依旧心有余悸。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及煤炭、钢铁等行业加快“去产能”,一些地方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失业现象,很多人陷入了“狼来了”的恐慌情绪,但是,现在发生的“去产能”所引发的失业现象,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上游行业和其他一些制造业领域,结构性失业特征更为明显,并不等用于“下岗潮”。
本轮“去产能”与90年代的“下岗潮”在发生程度、就业环境、社会震动、应对能力等方面都不同:
90年代“下岗潮” | 本轮“去产能” | |
下岗失业发生的程度不同 | 全行业的失业危机,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为甚。 | 集中于钢铁、煤炭、水泥等上游行业和其他一些制造业领域,结构性失业特征明显。 |
社会面临的就业环境不同 | 再就业时普遍进入城市低端岗位,农民工与城市下岗职工形成了对非正规就业岗位的竞争。 |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服务业比重上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渐成为吸纳新增城镇就业的主力军。 |
失业所引起的社会震动不同 |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获得依赖工作单位。 | 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为灵活就业提供了体系保障。 |
政府应对失业的能力不同 | “下岗潮”发生在刚完成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仅有6200亿元,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应对经验较为欠缺。 | 2015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15万亿元,政府将拿出1000亿元的奖补资金,同时也扩大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专门的兜底保障机制。 |
“创”就有未来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同时也面临制造业“去产能化”、房地产“去库存化、去泡沫化”、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环境“去污染化”四大“阵痛”,经济下行有增无减。
如果说去年我们还在期待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局面,但今年两会后提出的“经济新动能”,将是去产能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
就去产能本身来说,员工下岗是必然,找到新的就业岗位、释放新的就业空间,才是当务之急。
目前,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制造水平不高,既是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高的标志,也是经济新动能潜力巨大的基础。当然,新经济不等同于互联网经济,也包括传统产业、服务业、农业等。其实,就是将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即“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正是创业创新浪潮的大趋势。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都属于创新创业的范畴。如今,在“去产能”的今天,人们的就业理念也在发生改变,求“稳”并不能带来安全感,未来想要更好的生活,需要变得更强大,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唯“创”才行。